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谥文,后人尊称其为朱文公,学界多称其朱子。南宋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朱松获得临时代理官职的机会,在建州权职。不久因报闻金兵大肆南侵,官民谋求自保,朱松慌忙弃职,携家人避往政和垄寺。建炎四年五月,朱松又听说浙中叛兵之乱,已经逼近福建北部地区,不得不携家人逃往闽中腹地南剑州尤溪县躲避镝,借住尤溪城南的郑氏馆舍。此际,朱松夫人祝五娘(1100—1169)已经怀上第三胎。到了九月十五日,朱松第三子诞生在沋沋湲湲的尤溪之畔,父亲为小生命取名熹,取小名沈郎,小字季延,还按古礼与习俗举行“洗三朝”礼,并创作《洗儿》一诗:“行年已合识头颅,旧学屠龙意转疏。有子添丁助征戍,肯令辛苦更冠儒?”对新生命的到来,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担忧。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在襁褓中的朱熹,随父母到闽东多地避乱。绍兴二年(1132)五月,朱松到泉州石井监税,朱熹随父母到任所生活两年。父亲教朱熹很多知识,指着天说:“这是天”。朱熹好奇地问:“天之上何物?”朱熹对知识的好奇心不是在日常的周边事物上,而是指向遥远的宇宙世界。这种发问与思考不同寻常,本质上已带有哲学意味,自然会令父亲惊讶。绍兴四年(1134)四月,朱松得到福建监司官员的推荐,将赴临安试馆职,举家离开石井,回到尤溪安顿。朱松把三个儿子送到郑氏家塾读书。5岁的朱熹始入小学,接受童蒙教育,读《孝经》等书,颖悟可喜,有一天在沙地上用芦杆画出八卦图,又让大人感到惊讶。种种迹象表明,朱熹喜欢哲学之思,发出哲理之问,天赋不同于一般的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