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
  • 简介

    芗剧,原名歌仔戏,亦名子弟戏,源于漳州,成型于台湾宜兰,流行于漳州、厦门和泉州等地市,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集地,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至今约有100年的历史。

    芗剧与歌仔戏的因缘颇具传奇色彩。二者有语缘、乐缘、情缘关系,因同持闽南乡音而相知,因同拥歌仔曲调而共鸣,因同现民俗信仰而情投,这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同根而生、同源合流的瑰丽艺术与手足剧种。因而,在戏曲评价或新闻报道经常出现芗剧(歌仔戏)与歌仔戏(芗剧)二者合一的称谓。这是同一剧种在两岸的不同表述。

    (文字来源:南靖县人民政府官网)

歌仔戏
  • 传承人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谢锦仁。谢锦仁积极组织各项公益性文艺宣传演出活动和参与社会各种文化活动,为了繁荣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县城组建4个中、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点并定期为各活动点进行芗剧演唱、演奏业务指导。每年“三节”期间及各节假日,他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举办“迎新春” 芗剧演奏队演唱、演奏活动,曲目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这些活动营造了社会文化氛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特别是为迎接福建土楼申报世遗、福建土楼“申遗”成功、福建土楼(南靖)文化节暨漳州市第二届旅游节等一系列重大宣传活动中,精心组织编排反映以土楼民俗风情为主题的芗剧表演《竹马戏》、芗剧歌伴舞、小戏、小品等20多个丰富多彩的节目,在县城人民广场、江滨公园、剧场承办“土楼之春”“土楼之夜”“土楼之声”“首届土楼山歌比赛”“爱土楼、迎奥运”、木偶调演等一系列大型文艺晚会。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县委、县政府授予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贡献奖。

    (文字来源:南靖县人民政府官网)

歌仔戏
  • 历史

    歌仔戏的历史,是一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史。闽南的民间音乐“歌仔”随着闽南人迁徙的脚步传播到台湾,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流传在台湾的其他民歌和车鼓弄等歌舞小戏,以及梨园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形式,二十世纪初在台湾形成了“歌仔戏”,并迅速进入城市舞台,发展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地方剧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传入厦门,厦门的梨园戏班“双珠凤”和“新女班”邀请台湾师傅戴水保教授歌仔戏,成为闽南最早的歌仔戏班。与此同时,台湾的“玉兰社”“霓生社”等歌仔戏班纷纷前来厦门演出,歌仔戏快速地在龙海、漳州等闽南地区流传,成为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金、月中娥等一批艺人留在闽南。抗日战争期间,歌仔戏遭到禁演,闽南艺人邵江海等人,融合闽南“歌仔”创造了“杂碎调”,让歌仔戏获得演出,推动了歌仔戏的发展。1948年闽南“都马剧团”赴台演出,把“杂碎调”带到台湾,成为继“七字调”之后歌仔戏又一主要唱腔曲牌。

    (文字来源:厦门文化执法公众号)

歌仔戏
难度:
多选题 歌仔戏吸收哪些戏剧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
提交
答案
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歌仔戏
难度:
单选题 歌仔戏以哪一种方式表演?
提交
答案
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
*类型:
*标题:
请选择
  • 新增标题
*内容:
语音文件
文件要求:MP3
亲~您确定要退出登录吗?